老年人听障的特殊性和应对措施

很多人认为“眼花耳背”是衰老的自然现象,听之任之。其实,老年期出现听障既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也不是大家以为的无足轻重。轻视它,将承受不必要的认知衰退和晚年抑郁等不良影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重视它,则能减少听觉困难和沟通障碍,可以维持晚年生活独立性和身心健康,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一、老年人听力的特殊性

1、比例高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5个就有2个人有听障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增高。

2、隐蔽性

由于老年人听力筛查尚未普及,体检中心尚无统一标准的听力检查项目,再加上大多数老人的听力是逐渐下降的,老年人对听力下降的忍受度普遍较高,使得听障问题很难被重视。

3、复杂性

老年人的听障不仅仅是“耳”的问题,更是脑”的问题。“耳”的损伤使“脑”长期缺之有效声首刺激,与听见紧密相连的认外和"请绪区域逐渐功能退化,不仅对言语分辨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记忆力、语气辨认和精神状态也出现衰退,甚至发展为老年痴呆症和老年

抑郁。

二、应对措施

1、早预防

听觉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预防极其重要。在治疗身体其它疾病时,尽量选择耳毒性低的药物或控制耳毒性药物剂量。远离噪音环境,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合理安排膳食营养适当运动,保障睡眠。当全身处于健康状态时,听觉器官会得到很好的供血和免疫保护大大减少受损的几率。

2、早发现

老年人如果有以下一种或几种表现,应到专业听力门诊做详细的听力诊断:

①感觉别人说话含糊不清;

②经常听错一些常见词(如西瓜/沙发,吃饭稀罕等);

③背景噪音下对话或打电话困难;

④听他人小声说话听不到,但大声说话又觉得少

⑤单耳或双耳出现耳鸣。

3、早干预

对于早期单纯“耳”听觉损害,可以通过验配助听器达到很好的效果。适合老年人佩戴的助听器应操作简单方便,功能足够且不复杂,性价比高,外观易接受。对于形成已久的“耳’和“脑”混合性听觉损害,听障程度比较重,如果助听器效果不甚理想,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来恢复对声音的感知缺陷,但要充分与耳科医生和听力师一起权衡利弊再作决策。

4、勤评估

老年人可以到专业的耳科医院或听力中心,通过他们的指导利用《老年听力障碍筛查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和《老年抑郁量表》至少每半年一次对听力、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进行自测,监测其变化轨迹,以及干预前后的效果。

老年听障者佩戴助听器只是干预的第一步。由于上面提到的听觉复杂性,老年听障者佩戴助听器不会像戴眼镜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干预措施须侧重于助听后对语音识别、理解记忆和应用的个体化强化训练,以及心理疏导,具体方法包括:

①渐进性地增加每日佩戴助听器的时间,以适应和学习新的声音刺激信号,让大脑听觉相关区域保持活跃;

②利用视觉、触觉等其它感官获取信息来补偿听觉功能的缺陷,鼓励多看、多听、多猜、多问;

③在听力师和言语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强化听觉刺激训练,纠正易漏听和错听的语音:

④至少每三个月与听力师沟通一次,建立积极的康复心态和合理的期望值,不要抗拒助听器,不需要刻意隐藏自己的听力障碍,开放坦然地面对听力障碍反而能获得更健康、更融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减少老年痴呆或抑郁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