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幼儿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我们一定要坚信通过恰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帮助他们预防和克服自卑心理。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以爱心为桥梁,以多种教育方法为指导,在发展孩子语言的同时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听障儿童的未来撑起一片美好的蓝天。
一 倾注爱心及时表扬
爱是一副良药,爱是一种情感。听障儿童虽然听力上有了障碍,但他们的情感同正常孩子是一样的,甚至比正常的孩子更为敏感。听障儿童每做一件事,都急于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情会得到老师怎样的评价,为了迎合孩子这种心理,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对于进步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
表扬的方式一定要丰富。可以是一种赞许的微笑,可以是发自内心的语言上的称赞(比如,当孩子有了一些进步,我们要说:“孩子你真棒!”我们可以是在他们的小额头上贴一颗小五角星;可以是和他们击掌说一声“耶”;还可以是物质上的奖赏,经常这样做我们会发现每次进行过这些表扬之后,都能让这些孩子精神振奋、身板挺得直直的、说话声音也提高了。这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自信开始建立起来了。
二 鼓励孩子表现自我
对于在陌生人的面前却表现出害怕、胆怯的心理的孩子,老师可以安排其上课坐在前面的位子,并让其经常回答简单的问题。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对简单问题的正确回答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表现突出,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了。
三 发挥长处,回避短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老师要让孩子回答他们擅长的问题,答对了就让全班的小朋友为他鼓掌。这样,他们很容易就会认为自己是很棒的、是受老师的关注的。
四 引导孩子,正视别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就有可能意味着孩子有一些自卑或胆怯。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经常抱抱他、亲亲他,并且让班里的其他小朋友都来拥抱他,让他感到我们大家都是对他很友善的好朋友。在他对我们逐渐产生信赖以后,就慢慢引导他看着我们说话,再到后来引导他睁大眼睛,跟其他人说话时也要注视别人。在这一点一滴的改变中,我们能感觉到孩子的自信在不断增长。